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邢台日报》2020年12月9日题:“亿元村”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来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岗底和伍烈霍的报道
本报记者 闫丽静通讯员石晓鹏 范素素
今年的苹果卖得差不多了,内丘县岗底村果农安建军颇为满意:苹果加上板栗,收入十多万。“背靠大树好乘凉。”安建军说。
“脆甜爽口、味道醇正、皮薄汁多、安全健康,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出来的华山梨卖到了香港,销售非常好。”提起华山梨,宁晋县伍烈霍村雨佳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张力松滔滔不绝。
安建军和张力松等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村集体的发展壮大。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中,内丘县岗底村和宁晋县伍烈霍村赫然在列。
科技增效 田里长出“金果果”
岗底苹果论个卖。好价钱源于好品质,好品质源于科学种植。
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果品,岗底村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先后聘请1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传经、搞科研。河北农业大学在岗底村建立长期“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期住村,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推广工程。他根据岗底村海拔500-1200米、“夜盖棉被,午穿纱”昼夜温差15度,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地域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片麻岩中性偏酸的土壤的特点,在果树上好中选优,优中改良,历经数百次实验,培育出了富岗一号、富岗二号和富岗三号苹果等高、精、优、良果树品种,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拥有128道工序的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
“不是我自夸,按照128道工序生产出的苹果果型就是端正,口感细脆津纯、酸甜适口,还富含1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15种高于全国代表值。”安建军说。富岗苹果先后被国家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中心确定为“有机苹果”,“富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要种出优质苹果,还得有高素质的农民。自2009年以来,岗底村送果农上中专班,191名学员陆续通过考试,获得初中级证书,岗底村成为全国“持证下田”第一村。
走进岗底苹果基地,每个果园都树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果园经营者的学历、获得哪级证书、果农的承诺等,所有果园全部建立日志档案,做到“无证难上岗,持证好下田”。
富岗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苹果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根据苹果上的标签码,在公司网站查询到苹果在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59项安全信息,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全程监控。
走高端路线的华山梨,在北京、上海、湖北、河南等重点城市的商超里,每斤能卖到十块钱,供不应求时价格会更高。在香港,每斤华山梨甚至能卖到二十元。
“伍烈霍村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对促进当地梨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宁晋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洪涛说。
搭乘县政府梨果行业集群发展的顺风车,伍烈霍村注重与高校合作,引进梨果新品种,提高技术含量,实施科学种植,培育出来的梨果在市场上价格翻了番,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雨佳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网架、节水灌溉项目,可有效提升果品产量15-20%,降低种植成本10%,遇到春季霜冻灾害,还可以通过节水灌溉系统高空喷雾系统,减轻冻害造成的减产问题,最大程度保护经济效益做到低风险、高效益。
品牌赋能 产业发展添后劲
在市场竞争中,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品牌的美誉度上。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岗底和伍烈霍在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都同样注重培育品牌,以品牌闯市场,以品牌增效益。
富岗公司大力实施“品牌兴企”战略,成功将“富岗”打造成全国知名绿色品牌。在全省第一家为苹果注册了“富岗”牌商标,精心设计了独特、新颖的苹果包装,并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为了打响品牌,他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品牌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各种展览、评比和推介活动,富岗果品先后获得12项国家级奖项,“富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得益于品牌价值,富岗苹果告别了过去的论堆卖、论车卖,实现了现在的论箱卖甚至论个卖。
为铸造“富岗”这一品牌,富岗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4000吨气调保鲜库,苹果变为四季鲜。在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设立实体专卖店30多个,开了网上商城。依托“富岗”品牌效应,在以富岗苹果为核心果品系列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富岗干果、禽蛋、小杂粮、食用油等系列绿色产品,使经营品种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伍烈霍村也同样重视品牌建设。该村有6500亩梨园,目前拥有梨果合作社20余家,在原有雪花梨、鸭梨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10余种,特别是华山、玉露香、新梨7号、丰水、皇冠等备受市场青睐。同时,该村还建成恒温库数十座,梨果产业已形成产、储、销“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2004年,宁晋县被河北省纳入《河北省果品强省建设规划》的“果品五片两带”中的“百万亩优质梨外向型基地”建设重点县之列,该县在品牌创建、销售渠道拓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全面加快梨产业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档次,促进梨农增收。
从宁晋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几年来,该县梨产业集群项目利用中央资金800万元,项目建设主要集中在新品种嫁接、网架、防鸟网、节水灌溉、品牌培育与打造、科技创新与服务项目等方面,其中有30%的资金支持给了伍烈霍村,帮助该村发展梨果业。
在县级层面大力扶持下,伍烈霍村强化品牌营销,“霍家庄园”牌华山梨连年在廊交会“京津冀”果品争霸赛上蝉联“金奖”,2019年自营地获得欧盟有机产品认证。该村被河北省林业厅评为“全省50个果品增收示范村,生产的鸭梨代表宁晋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品质铸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据了解,该村“生产+销售”的经营模式日渐成熟,2019年全村果品总产值达1.17亿元。
“顾客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力松说,目前合作社正向着有机、酵素、富硒“三合一”种植模式转型,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健康、绿色食品方面的需求。
利益联结 农户共同奔小康
“雨佳合作社现在有300亩地专门种植华山梨,按照每亩8000斤保守产量算,一年每亩地收入4万元。”张力松告诉记者。除了华山梨,黄冠梨实行的是联盟的种植结构。
所谓联盟就是伍烈霍村其他村民种植的果树由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储存。“好多果农已经六七十岁了,所以我们实行果农以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投资,果农坐享分红,在果园里打工的果农又可以多一份工资收入。这样算下来,果农每亩地可增收2000-3000元。”张力松介绍道,雨佳合作社自有一座14个洞的冷库,每个洞可以储存70000斤梨,今年冷库装得满满的。
“这几年,村两委以雨佳合作社、沙坑梨等王牌果业为依托,大力推介梨果产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梨果行业确实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伍烈霍村党支部书记李彦辉说,依托梨果行业,该村的纸箱产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全村共有大小纸箱厂34个,平均每个纸箱厂年利润能有100万元,销往全国各地。其中为快递公司供应纸箱包装,一天一个纸箱厂就可以生产10万个,也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增收。
岗底村更是注重发展惠农,多年来,持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富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富岗公司为龙头,将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果农负责种好树、交好果,果品由公司统一收购进行包装后,通过专门渠道销售,实现公司与果农利益的“一体化”。目前,富岗苹果核心基地已带动太行山区周围种植苹果5万亩,辐射石家庄、邢台等市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优质果产量达9000万公斤,带动致富2万多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家家有果园,户户有存款。如今,岗底村民成为“六有”农民:有票子、有房子、有车子、有技术、有产业、有面子。80%多的村民住上了新民居;一个秸秆气化站实现了“两人烧火,全村做饭、取暖”;一座容纳300人的幼儿园,使山里娃享受到城里娃的幼儿教育;40多户有临街门店,120余户村民有了小轿车。
按照李保国遗愿,岗底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建设覆盖侯家庄乡其他34个行政村和104个自然村的“生态大花园”,合力打造优质苹果基地,让全乡1.5万名农民都过上“看蓝天白云、吃有机食品”的全面小康生活。
岗底村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着手开发“农家体验、休闲健身、科普观光”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旅游。去年,岗底村被内丘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经济建设示范村,为进一步盘活集体经济,他们聘请中国乡村建设院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精心谋划,依托“富岗”品牌资源优势,着手打造美丽富饶的内丘县太行山苹果小镇,实现二次腾飞。
“展望未来,岗底村将继续以科技为先导,立足绿水青山,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谋发展,做大做强太行山优质果品产业带,带动更多农户做生态活儿、吃生态饭、发生态财、走富裕路。”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沣军说。
短评
岗底和伍烈霍,被同样一个荣誉——“亿元村”联系在了一起。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发展经历,但深入分析,却有着相似的发展模式。
“亿元村”,就是集体经济过亿的村庄。“亿元村”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词——规模。想要发展经济,集聚各种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足够规模的土地,借助科技的力量,村集体才有可能建设现代化的种植基地,农产品产出的效率、产量,以及本身的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除了扩大规模,“亿元村”还普遍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优质的果品赢得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或关联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当然,依托当地的种植基地和自然风光,发展休闲农业,也是更多村庄正在积极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事业发展,人是关键因素。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有好的带头人,凭着坚定的信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带领群众一门心思谋发展。其次,干部心中有群众,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惟此,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事业发展才有了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