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岗底村:科技赋能发“生态财”

2021-04-26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   

1619407126098033600.jpg

安建军正在果园里为果农传授果树管理经验。 

记者 郭硕 摄记者 齐彦红 郭硕 魏亚慧

春风拂面,花开正好。在内丘县岗底村苹果生产基地的3500亩果园里,一朵朵白里透粉的苹果花,舒展着晶莹剔透的嫩瓣。

内丘县岗底村是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生前科技扶贫20年的小山村。20年间,他把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穷岗底变成了人均收入4.6万元的富裕村。岗底村还是河北省闻名的苹果专业村,128道种植工序,种出百元一个的“金苹果”,生产的“富岗”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现场一:科技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苹果树已经进入盛花期,做好花期管理十分重要,要及时进行疏花,这样能有效提高苹果座果率。”河北富岗李保国128科技服务队技术员安建军正在果园里为果农传授果树管理经验。

说起苹果树种植,果农都会主动提及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128道工序’是李保国生前制定的富岗苹果生产工序,什么时间修剪,什么时间套袋去袋,怎么采摘,怎么包装运输,都规定得具体清楚,我们就像工厂里的工人一样去生产苹果。”安建军说,“严格按128道工序结出来的苹果,果个均匀、果型端正、酸甜适口、细脆无渣,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2009年,岗底村借助邢台市农业学校“送教下乡”的机会,送果农上了中专班,191名学员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初级、中级证书,岗底村成为全国“持证下田”第一村。

在富岗苹果生产基地,每个果园都竖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果园经营者的学历、获得哪级证书以及果农的承诺等,所有果园全部建立日志档案,做到“无证难上岗,持证好下田”。

为了把李保国精神发扬光大,让农业技术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岗底村成立了一支由60多名职业农民参加的“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不仅帮助村里果农进行果树日常管理,还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等技术服务,而且走出去,到承德、唐山、石家庄等苹果产区提供服务。

“在家里种果园比出去打工还强!”村民王永军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听到岗底村有果树种植技术的培训,他就像小学生一样准时赶去上课。

富岗苹果生产基地涌现出的职业农民和“苹果专家”,被称为太行山科技种苹果的“播种机”。富岗苹果基地带动太行山区周围种植苹果5万亩,辐射石家庄、邢台、邯郸、承德等市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

现场二:把日子过成歌

“日子成了歌,唱给咱最亲的人儿;踏上了小康路,感谢党的恩;一支心中的歌,唱成了圆梦的曲儿……”岗底村村民梁山林一边高兴地哼唱着曲儿,一边在果园里不停地忙碌着。

他口中哼唱的曲儿就是去年底岗底村以他本人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歌曲《我有一支歌》。

去年苹果红了的时候,梁山林对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你让人写了咱村四支歌,啥时候也给我写支歌,唱唱我的生活。”

今年63岁的梁山林过去穷,37岁了还打光棍,“两间石头房,锅里没有粮,红柿拌麦糠,朝有夕难保”,梁山林用四句顺口溜概括了曾经的生活。

后来,李保国教授到岗底村扶贫,李保国对他说:“你包几亩果园吧,我教你。种好苹果,盖房、娶媳妇都没问题。”梁山林觉得有了希望,每天起早贪黑,泡在4亩半果园里。第二年,提亲的人就上了门,冬天就结了婚。后来,他又承包了一亩半果园,6亩果园年收入15万元。如今,他住楼房,开轿车,添孙子,走路都哼着曲儿。

“村里人都是沾了李老师的光,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梁山林告诉记者,“我现在特别满足,过上了小康生活,很幸福,日子也过成了歌。我的梦圆了!”

现场三:发展生态经济 走乡村振兴路

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如今的岗底正在走上一条发展新路——建设178平方公里太行山生态大花园。“太行山生态大花园的建设曾是李保国教授生前的规划,我们做了承诺,一定要兑现。”杨双牛说。

据了解,建设“太行山生态大花园”就是以岗底村所在的侯家庄乡为中心,辐射周边村镇乃至冀中南太行山地区,建立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富岗生态大花园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做生态活儿,吃生态饭,发生态财,走生态路,端金饭碗,走一条和周边村共同富裕的路子。”杨双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