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6月13日,9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成员现场考察河北建滔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循环利用协同污染物深度治理项目。 河北日报记者 王永晨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斌 王永晨
从“排碳大户”到“减碳先锋”,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循环利用协同污染物深度治理项目功不可没。如今,项目投产满一年,6月1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邀请9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对河北建滔“燃煤烟气清洁高效碳捕集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成果开展鉴定。
当天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等一批顶级专家来到内丘县,首先对项目进行考察。在项目现场,3座作业塔高高耸立。“这就是去年4月投产的碳捕集项目核心装置,年可捕集二氧化碳20万吨,相当于近万亩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河北建滔总经理尹征介绍。
河北建滔目前年产醋酸60万吨,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做原料。2022年2月,该公司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采用新一代碳捕集专利技术,在锅炉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烟气量碳捕集。捕集的二氧化碳全部回用于醋酸生产,实现企业内部从碳排放到捕集利用的闭环。
项目现场大屏实时显示着碳捕集项目的排放指标。记者注意到,经过烟气调节塔和水洗塔处理后,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0.5毫克、8毫克、2.2毫克,远低于超低排放标准,烟气二氧化碳含量则从超过11%降为1.1%。
“这一项目运行稳定,减污降碳成效明显,降低了企业采购二氧化碳成本,每年还能减少近4000辆次重型大卡运输带来的排放污染。”尹征向院士们介绍,该项目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被公布为2023年中国减污降碳典型案例,今年入选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9时30分,成果鉴定会正式开始。清华大学技术研究团队李俊华教授代表完成单位向鉴定委员会详细汇报了技术研发及应用关键成果。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阳等9位院士和专家团队认真审阅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该技术在减污降碳方面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充分肯定其示范意义的同时,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质询,随后委员会进行闭门讨论。
时至中午,所有参会人员再次返回会场。鉴定委员会出具了鉴定意见,对项目主要创新点作出总结评价。意见认为,在河北建滔实施的这项技术工艺实现了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连续稳定运行,二氧化碳捕集效率高于90%,形成了燃煤烟气二氧化碳高效捕集—醋酸生产产业链及首套工艺,建成了20万吨/年燃煤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超低排放示范工程,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鉴定结果宣布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