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陶瓷篇丨邢窑:透影寻踪2024-08-08
-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陶瓷篇丨邢窑:类银似雪2024-08-08
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古老邢窑古今对话
2024年7月1日上午,临城浅山区夏雨连绵。
时骤时缓的雨势,阻挡了不少游客的脚步,但仍有两位外地大学生冒雨到临城县邢窑博物馆参观。
“都是陶瓷、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与学生做过简短交流后,早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志忠告诉记者,“我刚接触邢窑的时候,年龄跟他们差不多。”
在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张志忠在检查即将入窑烧制的白瓷坯胎。新华社发(田晓丽摄)
20世纪80年代初,邢窑遗址发现之后,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立即投入了对邢窑的复烧工作,17岁的张志忠是成员之一。
然而,在当时的邢窑遗址中,只能找到一些瓷片,勉强能拼出的完整器型不过五六件。
邢窑到底是什么样的?张志忠和同事们一起踏上了寻访之路。
在当时资讯不畅的情况下,他们沿着唐代有可能制造、流通瓷器的点位、路线,一路寻遍北京、山西、河南、广东、湖南等地的文博单位,以及有邢窑收藏、研究线索的上海,却依然收获寥寥。
“唐代的文物,应该还是西安最多。”张志忠和其他三位同事决定到西安碰碰运气。
在西安,他们果然见识了不少邢瓷文物。然而,很多时候,拍照是不被允许的,只能边看边画。
在西安某处,面对“许看不许摸”的要求,张志忠和同伴商量出一个“笨办法”:每人用手一拃一拃地在瓷器周围隔空比量,确定出大致尺寸,再用尺子量自己一拃的长度,最后把四人得出的数字取一个平均值记下来,以便回去恢复器型用。
就这样,他们第一次把邢瓷的器型信息带回了临城。
原料搜寻也是一个难题。小组专门到临城祁村的邢窑遗址附近,收集历史上遗存下的瓷土。但直到了解煤层与瓷土伴生的原理,他们才在当地废弃的煤窑里找到了足量的本地瓷土。
邢窑细白瓷是一种高温硬质瓷,烧制温度只有超过1300℃才能达标。可小组在仿照唐代工艺进行煤烧的实验中,往往温度升至1280℃后,就很难再提高。
为了解决这关键性的20℃之差,他们求助于科研院所,最终通过在原来配方中增加熔剂和延长烧制时间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1987年,张志忠等人终于烧出了品质不输唐代邢窑细白瓷品质的瓷器,邢白瓷重新问世。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2018年5月,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对新一代邢窑人来说,要烧制出质地媲美隋唐时代经典邢白瓷的瓷制品,已非难事。
在新时代,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让古老的邢窑“出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邢台学院,培养了一批掌握邢白瓷制作技艺的毕业生,孟鑫杨就是其中一个。毕业后,孟鑫杨和同学开办了一间邢白瓷研发创新工作室。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孟鑫杨瞄准市场需求,无论手绘茶具、餐具,还是文创摆件、国潮首饰,每个品类都提供定制服务,纹样、造型、用料、尺寸等,消费者都可以和设计师一对一沟通。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创新,在寻找传统文化的时尚化、青春化表达方式。
也曾就读于邢台学院设计相关专业的吕志富,是张志忠的“嫡传弟子”。如今他在北京开办陶瓷工作室,主要经营当代邢瓷产品。
吕志富一改传统的手工成型方式,引入现代工业设计方法,采用3D建模来设计器型,用数字化再造传统邢窑工艺。
“邢白瓷不只是‘阳春白雪’,它更要贴近普通人。”在吕志富看来,邢窑创新要拓展思路,要注重实用性、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文化有长久的生命力”。
如今,吕志富正在设计一件新的白瓷产品——用透影白瓷做灯罩。在他的设想中,白瓷的灯罩上刻有浅浅的浮雕。“不开灯的时候,它是一件可供欣赏的陶瓷艺术品。打开灯后,透影白瓷的高透光性和玉一般的质感,又能凸显别具特色的美感。”
古老的邢窑,正展开一场跨越古今的全新对话。
跨越千年精彩绽放
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比亚迪新车型增加的一款银釉白配色,被许多网友称为“邢白釉”。
邢白瓷,质地细腻、明亮雅致、洁白无瑕,凝结着盛唐气象。汽车,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展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当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做一款银白的配色时,遇到了邢白瓷。
2023年,比亚迪在“汉”“唐”“元”等系列多款新车型中,新增了一款银釉白配色,其颜色灵感源于邢白瓷。
跨越时间长河,向邢白瓷寻求灵感的,还有音乐。
7月24日,邢台学院的一间教室,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
教室内,“红蓼花”瓷乐团的同学们正在用瓷瓯、瓷编管、瓷编磬、瓷编钟、瓷鼓、瓷笛、瓷二胡等瓷乐器排练乐曲《柳溪涌翠》。
邢台学院瓷乐团的瓷编钟。邢维坤供图
唐代《乐府杂录》中,曾有“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的记载。用邢白瓷做一套乐器的想法,多年来一直在张志忠心中萦绕。
2012年,邢台学院成立邢台市邢窑研究所,聘请张志忠担任所长。2015年,邢台学院与邢台市科技局着手共同研发瓷乐器。
然而,要做出原创瓷乐器不容易。
编钟,壁的薄厚直接关系到声音的音色。为了让每个编钟发出不同的声音,不仅要控制尺寸大小,还要磨其内壁控制厚度。一套编钟有20多个,烧制后要对每个编钟试音、调音。如果整套编钟在整体上达不到协调统一,就要重新烧制、从头调校。
历经一年多时间,在烧废了十几套瓷乐器之后,整套邢白瓷乐器终于问世。
2017年9月,邢台学院“红蓼花”瓷乐团首次公开亮相。2020年2月7日,瓷乐团演奏的原创曲目《邢襄情思》登上央视荧屏。如今,乐团正在结合邢台地方的民歌编演更多新曲目。
邢台学院瓷乐团的瓷编管。邢维坤供图
不断跨界的同时,新邢瓷也以工业形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而一系列技术的进步,让陶瓷产业进一步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2024年8月,高邑建陶行业协会会长、河北汇力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彬有点忙。他正在全力筹备将于8月18日举行的2024河北·高邑赞皇陶瓷博览交易会。
高邑赞皇陶博会,是北方建筑陶瓷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
高邑陶瓷曾是邢窑的组成部分之一,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初唐时期的邢窑窑址。
这里的陶瓷烧制技艺由来已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邑主要生产缸、盆、耐火材料和日用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陶瓷成为高邑的主导产业。
目前,高邑拥有建陶生产企业17家,年生产能力2.16亿平方米,拥有五大类别100多个品种,是北方规模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之一,在中国建筑陶瓷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4年8月3日,汇力瓷业生产车间,一片片素雅的白色长方形瓷砖走下生产线。比起古老的“邢窑白”,这些瓷砖更显洁白、明亮。
原料车间的3套电磁吸附装置隐藏着让白瓷更白的秘密。当瓷土稀释成的泥浆从电磁吸附装置流过时,原料中的铁质被吸附出来,处理后的原料,铁含量低于0.5%。
利用计算机视觉分析等手段,只需要一块瓷片样本,甚至是一张高清图片,两三次调色后,就能得到用户想要的颜色。单是一个白色,就可以做出几十个层次。
在古代,邢窑以柴窑或煤窑烧制陶瓷,需要超过1300℃的高温,才能烧出真正的高温硬质瓷。如今,在现代化学工业帮助下,烧制瓷砖的配方能让原料在不超过1200℃的条件下快速瓷化,一块瓷砖从进窑炉到出窑炉,不到30分钟。
白瓷是邢窑开创的瓷之底色,曾为后世陶瓷推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今天,专用流水线上,用3D喷墨机进行彩喷,任何想要的图案、纹理、线条、色调都能附着于陶瓷表面。
跨越千年时光,当古老的邢瓷与现代科技遥相呼应,新的精彩不断绽放。(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朱艳冰 河北日报记者陈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 关
“邢窑+”演绎文旅特色IP
文化是一方沃土的“软名片”。在拥有3500余年历史的邢台,“邢窑+”已成为当地文旅的一大特色IP。
2024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遴选推出82条“营造之美 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河北两条线路入选,内丘线路“河北·邂逅邢白瓷 溯源中医根”就是其中之一。
这条最新的旅游精品线路以邢台市区为起点,首站就选取了邢窑文化旅游区。在内丘中国邢窑博物馆、内丘邢窑遗址博物馆,游客可以看建筑、赏文物、探窑址、寻根脉、品文化,充分领略邢窑风采。
位于内丘县的邢窑遗址博物馆内部。刘继东摄
历史上,邢窑分布于内丘、临城以及邢台市区、石家庄高邑等地。
在临城,邢窑文化博览园与毗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崆山白云洞景区打捆,共享游客流量,构建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游客在领略自然奇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邢窑瓷文化主题,体验历史文化、非遗传承和邢窑陶瓷烧制技艺。2022年,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崆山白云洞景区则于2023年被确定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在邢台市区,从南长街与东门里街交叉口西行约200米,便是邢台的标志性建筑——清风楼。
清风楼建于唐宋,明成化三年重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五一”假期,由邢台文旅集团与邢台学院艺术学部联合打造的实景演出《瓷都赋》,在清风楼前上演。这也是邢台市首个户外虚实结合大型情景剧。
《瓷都赋》以1997年邢台市区发现隋代邢窑遗址为主线,聚焦邢白瓷文化元素,用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李世民和窑工之间发生的一段传奇故事。
“邢窑+”旅行,正成为邢襄大地的一种国潮风尚。(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朱艳冰)
本组报道得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邢台学院、内丘中国邢窑博物馆、内丘邢窑遗址博物馆、内丘邢瓷文化体验馆、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