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扁鹊文化

鹊山文化内涵初探

2022-11-22  来源:融媒体中心 字体:  打印   

鹊山旅游业的开发兴起,鹊山文化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鹊山文化不仅是鹊山旅游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景区旅游的日益兴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景区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业越有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鹊山景区的文化内涵成了景区旅游的灵魂和生命。为此,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人民政府召开多次鹊山文化研讨会,对鹊山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同仁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鹊山文化各抒己见。笔者撰写拙文,一来坦诚谈一谈个人对鹊山文化粗浅看法,更重要的是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仁们的注目,将鹊山文化研究引上更高层次,促进鹊山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

圣医文化是鹊山文化的主体

一座山就是一部历史。

鹊山的历史是和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扁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鹊山,古称蓬山,它虽有太行山浅山区的最高峰,但没有泰山的名气那么大,更没有江南名山的隽秀,但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填写了扁鹊的名子,蓬山就改为蓬鹊山、鹊山,也就成为名山了。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代渤海鄚州人(今河北省任丘鄚州镇),是我国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位医学家。他在家乡郑州成为一代名医后,决心在中华医学上有更大的成就。但他深深懂得中医离不开中药,要想有更大的作为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中药进行广泛的研究。鄚州处于冀中大平原,中草药相对匮乏,而西部遥遥相望的太行山,中草药相对集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扁鹊34岁时就带领两个弟子,沿太行山南下,要找一座中草药集中的山,住下来静心研究中草药。

当时交通条件原始落后,深山老林偏远,难以到达和居住,而蓬山地处太行山浅山区,且高峰林立,古树参天,药材满山。这里民风朴实,人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乡邻和睦,天时、地利、人和的良缘使这里成了扁鹊最理想的选择地,于是扁鹊就在这里住下来, 揭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诗篇。

根据鹊山周围村庄大量民间传说,扁鹊是从九龙柏树下卖烧饼开始研究中医中药的。当时山民并不知道山上的中草药能治病。扁鹊为了让山民认识中草药的作用,根据一年四季人们易得的常发病,把蓬山有关的中草药熬成药汁与面粉掺合在一起,制成了防流感,防酷暑,防肠胃病,祛严寒的春夏秋冬药葫芦形的四季饼。在瘟疫横行的时期,扁鹊还用中草药制成了驱瘟散,拯救了许多山民的生命。这样不仅预防了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增强了蓬山人的体质,普及了中草药知识,而且给扁鹊采集研究中草药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蓬山人流传一句口头禅说,吃了药饼不生杂病。从此,扁鹊带领弟子在蓬山开始向中医中药领域攀登。扁鹊在蓬山一方面广泛行医,他冲破当时统治者不让招收平民作为弟子的禁令,广收弟子传医授业。据蓬山民间传说扁鹊当时就有子阳、子豹、子同、子明、子仪几位高徒。难能可贵的是他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召收了从邯郸路上捡到的孤女佚妹和本地焦淑女为徒。扁鹊的弟子大都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们专攻某一病疾,如子仪就著有“本草”,流传于世。扁鹊在蓬山开创了师徒相授的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从此,中华医学由封建统治者所专有转向把医学知识传播于民间。那蓬山就成了当时名医集聚之地,“蓬山扁鹊”,也闻名于春秋战国诸雄,各地前来求医治疗者络绎不绝,蓬山成了华夏最大全国闻名的医学治疗中心,成了扁鹊培养人才、进行医术研究的基地。

为了广泛收集各诸侯国的医学所长,扁鹊以蓬山为基地,从中、晚年时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医学活动。他先后到过赵、齐、晋、魏、秦等国,他随俗为医,集各家医术之长。周游列国的医学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扁鹊的高超医术,还创立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司马迁赞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四诊方法至今仍是中医们传统的诊断方法。扁鹊终于成为既通内科又通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集医技于一身的全才医生,开创了针灸、按摩、外科手术等方面我国及世界之最;还写下了20多部中医著作,而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在蓬山完成的。扁鹊以他的高超医术及著作,终于奠定了他成为中华医学之祖的地位。

扁鹊周游列国时在虢国治好了虢太子的“假死症”,使这位将入殓的太子死而复生。虢太子国灭家亡后,来到蓬山拜扁鹊为师学医,成为一代名医,至今蓬山上还留下太子岩、太子洞、太子住址及学医修道的地方,诸多碑文中还记载了扁鹊与太子采药的事迹。扁鹊在蓬山半山腰为虢太子开肠破肚治疗“绞肠痧”(阑尾炎),当地还留下鲜血斑斑的手术石,还有“洗肠沟”、“捞肠沟”遗迹。在治好晋国重臣赵简子的昏迷症时,赵简子以蓬山四万亩作为封赏赐于扁鹊。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蓬山作为扁鹊活动基地在诸侯国家影响之大,名气之广,而医德高尚从来不收钱财的扁鹊破例收下了这赐地,表明扁鹊对蓬山的感情之深,他从34岁开始一直年愈九旬始终把蓬山作为自己的“家”。也就是说,扁鹊的成名在蓬山,辉煌也在蓬山,同时,死后也葬在了蓬山。据记载,扁鹊晚年,不顾九旬高龄,决心到发达的秦国行医,完善充实他的《难经》著作,但被嫉贤妒能的秦太医令李醯派人杀害于咸阳临潼县的南陈村。扁鹊被害的消息传到蓬山,蓬山人民悲痛万分,虢太子带领众弟子及蓬山人,不远千里,偷来了扁鹊的头。用楠木刻身,厚葬于他生前行医的地方。扁鹊的弟子及蓬山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他埋葬的地方建祠修庙,种植松柏(至今还有周柏),把扁鹊的封地改名为蓬鹊山,又名鹊山。而今,这座与扁鹊命运息息相关的鹊山,它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处岩洞,每一条山沟,甚至留下来的古树,都留下扁鹊及弟子们的动人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中国数千年文化发展史上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物因人贵,山以人显。因了魏武帝“东临碣石”的遗篇,连沉没大海的碣石山,也世世代代传名,像这样,因一伟人的英名或借一句绝句,而使本无多大名气的山川水泊宝刹古庙显赫一方的。而鹊山也不例外,它正是由于成就了扁鹊一生伟大而辉煌的事业,奠定了扁鹊在中医圣祖的地位,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子,他的精神,能够化成石头,化成山岳河流,而成为名山、名川、奇石。

同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永垂不朽的精神,他的丰功伟绩,可以转化为一种文化。

作为区域性的鹊山地方文化就这么产生了,而鹊山文化的主体就是圣医文化。

道教文化是鹊山文化的主脉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多民族国家,但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有正统的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还有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了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

我们说道教文化是鹊山文化的主脉,可以从以下方面论述。

首先扁鹊的神化是鹊山区域内道教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扁鹊作为中华医祖他本来是反对迷信,倡导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巫术迷信猖獗横行,奴隶主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奴隶主统治,拼命宣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天命”注定的,凡有疾病都是鬼怪作祟,治病必须请巫医驱魔去妖。扁鹊针锋相对地同巫医作了一生的斗争。他主张的“六不治”中,最主要一条就是信巫不信医不治的主张。扁鹊冒天下之大不韪旗帜鲜明的提出这一种主张,表现了这位伟大的医学家非凡的胆略和气魄。他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华医学逐步摆脱巫术和封建迷信的束缚走上独立健康的发展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可悲的是这位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学家,死后被逐步神化。这种神化最初来自民间。平民们认为象扁鹊这样的伟大人物,死后应该成神化仙的。于是蓬山人不仅为扁鹊修了墓,而且还建了扁鹊祠,这里的人们象供奉神仙一样去供奉他,并称之为大王。宋朝仁宗又编造出他久病不愈,梦见扁鹊为他医愈的神话,于是宋朝为扁鹊大修庙宇,扁鹊由侯升为王了。到了元朝,内丘籍的一代名医颜天翼怀着对扁鹊的敬仰,他辞朝回到故乡,“主其庙而修焉”,历经数载,这位一代名医夫人张氏一边行医,一边广收布施,为重修扁鹊庙费了毕生心血,终于修成了目前规模宏大的鹊王庙群。而在庙群落成之日这位名医夫人张氏也先后累死在这里,于是元朝忽必烈命大文豪王鄂撰文,重臣刘秉忠书丹,立下了久负盛名的透灵碑。鹊王庙诗碑中有这么一首诗:

  名自春秋显,王称赵宋推。

  宫元神应力,未若我元时。

  这首诗是客观的历史写照。

而这时的扁鹊再也不是身穿粗布衣,头戴粗方巾,手拿药铲,身背药葫芦的民间医生了。在扁鹊庙里这位伟大的医学家成为身穿淡黄袍,头顶西旒冠,宝座前双鹤衔仙草,十二位弟子分别左右的帝王形象了。他不仅有了宏伟的正殿,还建了帝王才有的寝宫。在诸多碑刻和文人墨客的笔下,这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不仅位列仙班,像道教诸仙那样修行,具有神仙那样的神奇法术,而且还象道教诸神仙那样骑青牛、乘凤凰、驾白鹤、坐白驴、驭白虎、踏鬼蛇,能腾云驾雾行空在天,还能隐于深山老林藏于险峰幽洞,甚至他死后也能象生前那样为凡人根治百病。这样扁鹊成了地地道道的无所不能的道教神仙了。扁鹊被神化一是民众的意愿,他们愿意使扁鹊成道成仙;二是从汉唐以来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神化扁鹊的同时,也神化了自己;三是封建士大夫阶级和文人墨客的宣扬,这样人怀着对扁鹊的敬仰,通过撰文立碑赋诗作文,把扁鹊神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扁鹊死后由人到神,从纪念的扁鹊祠到规模宏大的扁鹊庙,诸多道家神仙纷纷来这里安家落户。再加上扁鹊庙坐落在九龙交首,凤凰展翅的风水宝地上,于是在庙区内先后建成了老君庙(李耳是道教的创始人)三霄殿、财神庙、老母庙、前后奶奶殿、百子殿,连天上的玉皇也来了,建起了玉皇殿。扁鹊庙区盛不下这些神仙了,于是这些诸位道教神仙由庙内转到庙区外,从鹊山脚下转向了鹊山的太子岩高峰上。进入鹊山区从红门开始,处处有庙宇,沟沟有神仙,正像当地人说的那样,以扁鹊庙为主体的庙宇,大庙有七十二座,小庙乱似牛毛。这样逐步形成了以道教为主的庞大建筑群,这样的建筑规模在我国北方是罕见的。而在这些道教庙宇中元代建筑的扁鹊庙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专门供奉扁鹊的庙宇。

其次,鹊山道教的兴起也有它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是道教的形成时期。事奉黄老道的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大部分地区。内丘与巨鹿毗邻,同属一郡,张角以符水治病发展教徒与扁鹊行医治病表面上是一致的,而处于太平道活动的中心鹊山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再说张角太平道的经典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意愿,与鹊山人民反抗东汉腐败的封建王朝要求是一致的,因而鹊山人成了黄巾起义的中坚力量,太平道捷足先登抢先占领了鹊山这块风水宝地,黄巾起义被残酷镇压后,各地太平道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另一文汉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燕率领的黑山军,在鹊山南相邻凌霄山坚持了数十年。据三国志张燕传载:“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可见当时起义军余部之强大,而黑山就是鹊山南边邢台与内丘交界处的灵霄山,当地称为周王寨。在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山顶上地势宽平,至今还有点将台、练兵场、城围等遗迹,在一座庙的石柱上刻有“大贤良师座中岩”字样,这说明灵霄山确实为黄巾起义余部的可靠根据地。至今在鹊山流传很多周王寨为鹊山盖庙宇,为修造扁鹊庙上布施的传说,而鹊山也成了这道教徒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支起义军领袖人物也被鹊山人保护起来,死后被称为“老神”,起义军和当地人还为其立庙祀,至今“老神”还受到人们的礼拜敬仰。因而,作为黑山军的根据地,道教的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阻碍,而且由于鹊山道教受到起义军保护。后来首领张燕被东汉召降后,封为中郎将。死后,葬于鹊山下的吴村,《顺德府志》和 《内丘县志》对张燕墓均有记载:“张燕墓,在吴村西,俗称 擀面台”。墓前有四尊石雕神兽(俗称四不象)。后经战乱,现在两尊收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一尊收藏于法国巴黎吉米特博物馆。一尊被当地人藏于地下;战乱时军阀多次挖掘均没找到。1999年在搬迁十方村过程中,挖到这个稀世珍宝。内丘县人民政府将这座国宝,移到扁鹊庙内供游人览望,并作为镇庙之宝。

再次,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说过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他认为,能懂道教者“懂得大半中国”。一语道出了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和道教的大众化。道教在鹊山兴旺发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民间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信仰。鹊山道教有扁鹊神化,诸神仙鬼怪的兴起,而当地“奶奶”民间宗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扁鹊庙群中奶奶殿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有后奶奶殿,而且有前奶奶殿。奶奶殿庙区内有,在太子岩山峰上也有。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自从盘古开天地后,玉皇大帝管天上仙界,阎王爷管阴间鬼怪,而奶奶管人间土地,因而奶奶也称后土奶奶。玉皇大帝见鹊山脚下呈群龙朝凤之势,就派后土到神头村的侯家投生,这位侯家女经过几多磨难归位为后土奶奶。因后土奶奶佩服扁鹊的为人,愿与扁鹊相伴,把自己的庙宇建低并排在扁鹊庙后。这位奶奶是专管生儿育女的大事,并建立了生儿育女的“系到工程”,在前后奶奶殿求娃娃,然后到殿前周文王百子殿内栓娃娃,更有神医扁鹊为娃娃们治病去灾。这系列道教活动对于在封建社会里有强烈的传宗接代根深蒂固的平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因而去西山(鹊山)求娃娃成了鹊山最大的宗教活动,碑文记载:“……岁时春和,四方士女执香币金钱专谒者肩踵相接”。人们千里迢迢,登山拜顶,大多是去西山求娃娃的。因而西山奶奶的灵验也就越传越远,香火越来越火红,竟达到“四方特符而朝谒一若知有后土不知有鹊王”的地步,这足以证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是鹊山道教强大的重要原因。

我们说道教文化是鹊山文化的主脉,并不排除佛教、儒教在鹊山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到了元明清后,道教、佛教、儒教和民间宗教进一步融合,在这里都混为一体了。鹊山庙群道观、寺院、庙坊、祠堂相间分布。道观中也供奉菩萨,老母;寺院里也为玉皇、鹊王设立神位。道中有佛,佛中含道。太上老君与睡呼老佛以邻相居,共享香火。至于朝拜香客,大多是不分佛道儒教的,他们各怀自己的心愿,见庙就烧香,逢神位就朝拜,花费完身上带的香币,就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历代的碑碣石刻和鹊山诗词赋文是鹊山文化的精华

鹊山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名山,以悠久的历史,规模宏大的古庙宝刹和其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引来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名道高僧、文人雅士,求经悟道,瞻仰扁鹊神容,聆听美的传说,饱览鹊山胜景;探幽揽胜,寻踪方古。他们忍不住挥毫抒怀,泼墨遗情,留下了大量诗文歌赋,这些古诗词或立碑文表述,或刻于山壁。而数以百计古庙名刹的修建碑文,更是多不胜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鹊山文化的精华;越来越被世人诊视。据当地人传说,已故的前日本首相田中在鹊山附近炮楼上任下等军官时,曾多次来这里抄写碑文诗赋,当地人说这个日本鬼子不打人。随着鹊山古文化的挖掘开发,日益引起国际友人及社会名流注目,鹊山的古文化成为鹊山景区的一大胜景。

在鹊山众多的碑刻中,最著名当属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下旨建的重修神应王庙碑了。民间说这块碑是透灵碑,谁站在碑前一照,是好人恶人一照便知分晓,传说中透灵碑曾吓死过一位贪官。实际这是忽必烈为表彰太医颜天翼一家义修扁鹊庙的壮举而立的。颜天翼是内丘人,自幼受扁鹊的影响,苦钻《难经》,成为一代名医,后来跟随忽必烈作随军医生转战二十余年,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忽必烈的宠爱。元定都北京后,颜天翼辞朝回家,立志修葺鹊王庙。颜天翼夫人张氏带领两个儿子一边行医、一边广使布施艰辛十余年,终于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规模鹊王庙群,当庙宇完工之日而他夫人先后累死了。碑文由元朝大文豪王鄂撰写,这位善写奇文的文学家、史学家,打破了碑文的叙事的传统写法,在简叙扁鹊及颜天翼主要事迹之后,诗兴大发,一首长达20句的诗把自己对扁鹊,对颜天翼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使人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这种碑文的写法实属罕见。这块碑不仅为后人了解元初的政治,军事、文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极高声誉。这块碑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老师,元朝重臣刘秉忠用欧体亲自书丹的。这位元朝重要制度的设计者,元朝三公之一,知识界的领袖,那娴熟的用笔工整的丹书,是他留在世上难得的书法珍品,至今在书法界享有盛誉。透灵碑是元朝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医学家同在一块碑上的名人碑。

由于鹊王庙在元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因而在砷文石刻和古诗词中明显地感到汉蒙文化的融合。元朝皇族大臣名人贤达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诗篇,不忽木官位达到宰相,先后数次来鹊王庙朝拜。留下脍炙人口的 “一勺神浆”。诗篇:

  一勺神浆浩满襟,天开明哲岂难堪。

  齐侯无幸残速,虢子有缘惠泽深。

  磊磊山形千古仰,巍巍庙貌四方钦。

  惟王授我刳肠术,换尽人间巧伪心。

  还有题九龙桥诗:

  相彼山泉源本清,太君子濯尘缨。

  泠泠似与游人说,说尽今来古往情。

那气势,那优美的诗句,那半草奔放的汉文书法,真难想到他是位蒙古族执掌元朝大政的皇室贵戚。

而颜天翼这位元朝一代良医,笔下的鹊山是这样吟的:

风照襱除妈拏,与客联镳□翠微。

山店买来啜粥美,水乡寻得鲫鱼肥。

关关啼鸟渲盈耳,片片飞花争扑衣。

……

从这位名医笔下可看出鹊山当时即有太行山粗犷奔放的野趣,又有江南水乡鸟语花香的隽秀。而这位一代名医的长子颜伯禄被忽必烈封为嘉议大夫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几次来到故乡鹊山, 吊唁父亲,也写下了一块碑文。这位名医名臣文笔流利,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文中有几处字,即不是甲骨文,又不是汉字,也不象蒙文。笔者请教了多位来游的作家、学者,他们也不知为何种文字。这有待考古和文字专家进一步考证研究。

鹊山作为中国文化名山,鹊山不仅培育出一代华夏医祖扁鹊,元代名医颜天翼。特别是在元朝期间,由于受鹊山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内丘籍的名士贤达更是层出不穷。刘德渊字道济,号鲁亭,著书立说,敷析司马光 《通鉴》数百条,析与《朱子纲目》合,成为元朝的大学问家。

林起宗,字伯始,号鲁庵,与刘秉忠挚友,是元朝知识分子集团的重要成员。他博学多才,著有 《心学指南》、《心学渊源二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诸图》等著作,广为流传。

而到了明代则出了乔中和,内丘人称乔半仙。这位内丘城西关村人史称“狡吏畏惧,黎民怀念”。他官至太原通判后辞官回乡,在太子岩东侧半腰,以斗米移斗石之价,开挖了“乔家奇洞”,静隐其间,以著述为事。伏腊无间者三十余载,著有《说易》等书十几部,并成为明朝理学名士。

清代则出了有名的“雷公道人”。此人姓名不详,居乔家洞、太子洞修行多年,成为一代名医,人称疯癫神医,浪迹天下。乾隆修成太和殿需写一匾额,翰林院学士都一一写上,乾隆均不满意,于是就下诏召天下名士书写“太和殿”三字。雷公道人飞笔而就,乾隆十分欣喜。谁知匾牌挂上去,“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字。再寻道士,人已不知去向,再也无人敢补写这一点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