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邢州白瓷

邢窑博物馆的人鱼俑为什么是鲤鱼形?

2022-11-22  来源:邢窑博物馆 字体:  打印   

邢窑博物馆有两件1971年从内丘县新城村的唐墓中出土的人首鱼身俑。其中一件人鱼俑,造型独特,鱼身肥实,人脸转向身体左侧,鱼尾右摆,身体中部较直,首尾轮廓呈“S”形,鱼身下连有底座,较鱼身短,呈直形。俑身长度约20厘米,高度约10厘米。另一件人鱼俑长约25厘米、高约12厘米,鱼身宽厚,无弯曲现象,下有底座,较鱼身相当,轮廓总体呈直线形。从外观上来看,这两件人鱼俑,均为陶质的鲤鱼造型。

20220824104150.png

20220826105234.png

(人鱼俑)

人鱼俑亦称“仪鱼”,属古时的一种镇墓神怪俑。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人鱼俑为隋大业元年(605年),最晚的是浙江云和正屏山的宋墓(1248年)。在所有出土的人鱼俑中,唐代最多,其中又以初唐居多,占约半数,中、晚唐时亦有发现,但数量较少。从地域分布来看,唐代人鱼俑在河北和山西比较常见。出土这两尊人鱼俑的新城唐墓同时还出土了很多动物俑和神怪俑。那么,这人鱼俑和其他的神怪俑在墓中有什么寓意呢?

北大考古系俞伟超教授讲过:“人类制造的物品,只要有一定的形体,都可以用类型学方法来探索其形态变化过程”。按照俞教授指导的方法,我们不妨追溯这些人鱼形态的历史。考古发现,鱼也是我们的祖先最早标记的动物符号之一,人鱼纹的彩陶早在6000年以前的半坡文化中已经出现。学者认为,半坡文化是夏图腾的代表文化,人鱼纹表现的原始内容是“人由生到死到再生的过程”,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和生殖的崇拜,幻想的是生命轮回,延伸出的是祖灵崇拜。

20220826105709.png

(半坡文化中的人鱼纹彩陶)

鱼除了作为传统吉祥动物,其谐音“余”,也有兆吉意味。有学者对鱼的上古音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上古音可谐音为“侯”,在汉代的石刻中常常出现“抱鱼”、“钓鱼”的图案,其寓意就是官封诸侯,升职高迁,福泽如诸侯之类的吉祥。

唐代墓葬陶俑盛行,《新唐书·唐绍传》中载:“比群臣务厚葬,以俑人象骖眩耀相矜,下逮众庶,流宕成俗。”可见陶俑作为一种明器,是当时丧葬的一种习俗,无论是官员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热衷于在墓中随葬陶俑。随着唐代陶俑的发展,镇墓俑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葬俑的造型、数量、组合,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是当时丧葬礼制的一种体现。在唐代,以两件镇墓武士俑配两件蹲踞状镇墓兽最为常见,同时还见有人鱼俑、双人首蛇身俑、十二生肖俑等神怪俑。这些陶俑起着镇墓辟邪、吉祥压胜之类的作用。

唐代墓葬的人鱼俑造型多为鲤鱼,有其特定含义。唐代是李氏天下,鲤即“李”的谐音,鱼寓的美好就更加具体形象,人鱼俑的福祥之意就是要做李家王朝的头头。因此,唐代出土人鱼俑墓葬的墓主大多都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身份较高的有五品以上官吏,较低的也大都为中下级官吏。

与邢窑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人首鱼身俑同时出土的还有各式的男人俑、女人俑、胡人俑、怪异动物俑,达几十件之多。遗憾的是,出土时间是在上一世纪的七十年代,人们的保护意识较差,没有形成发掘报告,其排列组合图案不详,尤其是在同一墓葬中,两件人鱼俑俑式不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0220826105719.png

(怪兽俑)

20220826105725.png

(女俑)

虽然两件人鱼俑俑式不一,但它们的寓意和作用应该是相同的,都是寄寓美好的意思,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正如半坡文化中的人鱼纹为平面表达,人鱼俑为立体展现一样。所不同的是人鱼纹是图腾崇拜,人鱼俑为具体目标向往,这是由历史发展的进程决定的,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