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历史·人物

一根骨筓的故事

2022-11-10  来源:邢窑博物馆 字体:  打印   

20221110134924.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直在内丘县文化馆工作。记得在1983年前后的某一天,我在回老家城东石家庄村的路上,发现在村北地挖土坑旁有一帮人在围观,我就好奇地走了过去。挖土的主人叫石桂申,他手里拿着一根带尖儿的针状的器物在炫耀,地上还扔着几块陶鬲残片。由于职业的本能,我走过去仔细一看,这不是一根早期的“骨针”吗?通过动员一番并征得本人同意,我就把它带回文化馆进行进一步的鉴定。经过与当时的馆领导和文物组同志的商议,给了我的老乡石桂申十元钱,以作为误工补贴。于是把这件“骨针”永久保存在文化馆的库房里,成为重要馆藏文物。之后又移交到县文保所。

这件“骨针”到了文保所馆藏文物之后,于1995年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它并非“骨针”,而是一件商代的骨筓(ji)也就是古代的年轻女子用的骨质簪子。其学名叫锥形筓。该器物长12、5厘米,重50克,完整。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后又移交新建的博物馆(现邢窑博物馆)永久陈列。为内丘县的先商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作者:姚卫国 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邢台市政协文史专员,邢台市非遗专家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