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从内丘县城西去20多公里,有一个隐藏在大山皱折里的小村落。村前一条九龙河,岸边九棵古柏依崖而立,个个弯腰驼背,毛发稀疏,年龄都在2000岁以上。传说它们是扁鹊的九大弟子,天天守候在此,等候师傅巡诊归来。身后的九龙河摇头摆尾、沟深似涧,上面横卧一座单拱石桥,名曰回生桥。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人,跨过此桥便有了生的希望。
扁鹊本名秦越人,战国时渤海鄚洲人 (今河北任邱市),是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医学家。他既通内科,又晓外科;既通药性,又善针砭,司马迁称"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周游列国,在赵国医好重臣赵简子的病,因而赐田四万亩于中邱蓬山,就是内丘县中部神头这一带山区。
走下回生桥,脚步显得轻健了许多。迎面是一座规模很大的道教庙群。27座庙宇以轴线分布,按天地人三才建筑,占地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主殿“神应王庙”,是宋仁宗赐名敕建,面积416平方米,布瓦歇山顶,分柱头拱、补角拱、转交拱,黄松门窗,方砖铺地,全无通常庙宇的金碧辉煌、豪华气象,朴实如乡村大药铺。座上扁鹊,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也绝无一般菩萨、金刚高贵威严的气派,而是微微俯身,眼睛向下,一个体察民间疾苦的普通人。·
年年农历二月十五到三月初一,冀南平原成千上万人向西面的太行山涌去,去赶神头庙会,去朝拜神医扁鹊。从早到晚,山路上车水马龙,一条浩浩荡荡的倒淌河,夹在人流中,我变成一朵欢快的浪花。
院内碑碣很多,大多年代悠久,字迹漫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通“元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系元代至元五年 (1286年)立石,龟趺座,弧形碑首,浮雕六龙缠尾,长方形碑额,篆书雕刻题字。此碑由元朝修国史臣王鄂奉敕撰文,宰相刘秉忠书丹。碑文记述了扁鹊生平业绩和历代庙宇修茸之事。
这块碑由一整块汉白玉做成,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守洁白,老百姓称之为 “透灵碑”。传说进庙来先给扁鹊神像施礼,再来碑前祷告,玉碑上便显出五脏六腑的毛病,就像现在的X光和B超。我乐呵呵站在前面,碑上没有什么反应。大概平时好事做得不多,但没有做过坏事,平常人而已。据说从前有个县官听说后,梳妆打扮一番,一本正经来到庙里磕头作揖,冲碑一照,嚎叫一声栽倒在地。原来透灵碑上出现了一只兔子,心肝肺都是黑的。我发现今天参观者中有一官半职的,大多不敢停留或绕道而去。或者不敢去照,或者是彻底唯物主义者,不迷信。
值得一提的,庙内还有一石刻神兽,狮头独角,龙身鸟翅,名叫避邪天彖,形象如同在西欧见到的喷火兽。在国内我还是第一次见,专家们说,这是石狮之前的镇宅灵物,多在汉魏,曹魏之后,就被石狮取代了。1928年首次在内丘县发掘。据说是一名军阀所为,当时共挖出四只,卖给美、法两国各一只,现存费城大学和卢浮宫内,还有一只不知去向,这一只为国内仅存。
庙内还有一通元平章政事诗碣,上书元朝宰相不忽木题诗:“一勺神浆浩满襟,天开明哲岂难谌,齐侯元幸残速,虢子有缘惠泽深”。赞誉扁鹊为虢国太子治病的故事。(顺德府志) 上提到扁鹊庙西面的太子岩时,说:“虢国太子从医扁鹊采药于此。“扁鹊行医路过虢国宫门,正逢太子新亡,忙着发丧。扁鹊问过太子病情后,说太子患的是假死症,号脉,针灸,果然苏醒。又调治半月,病完全好了。太子就拜扁鹊为师,在蓬山采药。有一次半 路上腹疼难忍,扁鹊说是 “绞肠痧”,让他平躺石上,扁鹊为之开膛破肚,掏出肠子用山泉水洗净,然后缝好,又救了太子一命。从此,蓬山改名太子岩,至今还有一条 “洗肠沟”,传说就是当年扁鹊为太子开刀的地方。
扁鹊医名大振后,遭到许多人嫉妒,扁鹊到秦国行医时, 嫉贤妒能的太医令李醯把他杀害了。蓬山人民跋山涉水,冒死把扁鹊的首级偷回来,埋在他生前行医多年的蓬山脚下,原来的山庄改名“神头”村。
太子岩是京广线一带最高的山蜂,高1134米,山体深紫,阳光下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山腰600米处,有一条自然生成的白色岩层,长10余里,洁白如玉,俗称苍山玉带,为内丘八景之一。当地人说,扁鹊死后,北风呼号,河水呜咽,蓬山为之披麻带孝,这便是孝带。河北人民信仰扁鹊胜过一般神仙。神仙虚无缥缈,来自天外,而扁鹊实实在在,出自人间,是人民自己的神仙。(尧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