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邢州白瓷

邢窑白瓷之前世今生① 丨 李恒坤:让瓷片讲述邢窑白瓷千年故事

2024-12-25  来源:我看邢 字体:  打印   

开栏的话

一张白纸,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一件白瓷,方可演绎出变幻万千的彩绘瓷器。邢窑,就是创造白瓷产生奇迹的地方。

邢窑因古邢州而得名,是世界白瓷发祥地。邢窑白瓷创烧于北朝,鼎盛于唐朝,在唐代不仅为贡品,且远销印度、埃及等国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邢窑到元代逐渐尘封于地下,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得踪迹难觅,但邢州窑膛熊熊烈焰烧造的瓷器及留下的文明碎片却走向了永恒。

“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是邢台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符号。当前,我市正抢抓“百泉复涌”历史机遇,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义不容辞。下一步,我市将挖掘千年文脉、振兴千年产业,加快把邢窑白瓷打造成展示邢台文化魅力的靓丽名片、发展文旅文创产业的有效载体,在海内外打响“大唐瓷都”品牌。

即日起,邢州报特推出《泉城瓷都映古今——邢窑白瓷之前世今生》系列报道,多角度报道我市发掘传承邢窑文化、发展壮大白瓷产业的坚实步伐和光辉前景。 

李恒坤,男,1965年出生,内丘县誉鑫传盈工作室邢白瓷非遗传承人。从2000年参加内丘县地方志修订工作后,李恒坤渐渐对邢窑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研究邢窑瓷片入手,到全身心投入到邢窑文化研究,并潜心摸索邢窑烧制修复技艺。

101539_698.png

如今,李恒坤已初步掌握了隋唐时期的古法烧制陶瓷工艺及多釉色产出方法。2018年11月,由其主导的“邢窑陶瓷乐器烧制技艺”入选内丘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荣获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12月2日,记者采访了这个痴心研究邢窑白瓷的传承人。

101551_349.png

工作室见证24年研究路

誉鑫传盈工作室位于内丘县城东南,这里有一排二层小楼,李恒坤租了其中一处。工作室的招牌并不显眼,可推开门以后,记者瞬间感觉来对了地方。

一楼的地上堆满了工具,桌子上摆着一碗碗的瓷土,墙上挂满了荣誉展牌。楼梯转弯处,放着一个烤箱式样的窑炉,因正在烧制瓷器,很远就能感到热度。一楼,可以说是李恒坤的“生产车间”,二楼则是他的“收藏馆”。

101614_677.png

二楼有4个房间,其中两个的门头上分别挂着“古窑具展示厅”和“创新成果展示厅”的牌子。两个房间里面都是满满当当,其中“古窑具展示厅”里面,除了少量的石器,展柜里摆放着的都是瓷器残片。如果不是它们被有序地摆放在展柜上,你可能会以为这里遭受了什么“劫难”。当然,看着似乎没什么不同的残片,李恒坤都给它们精心地分了类。“有的是瓷器残片,有的是窑具残片;有的是北朝至隋代的,有的则是唐代的……”

101627_966.png

而在“创新成果展示厅”里,则是五六个展柜的成型瓷器产品,有瓶子、碗、壶,各式各样。这些瓷器都是李恒坤烧制出来的,根据造型、颜色,他将它们分为“虹韵遮越”“香茗邢瓯”“素瓷雪色”等。这些瓷器做工精良,至少记者看来,除了外表明显很新以外,它们的造型很像是“真东西”。

这间工作室,记录、见证了李恒坤20多年来潜心邢窑文化研究和邢窑烧制修复技艺的艰辛之路。

101643_322.png

24年捡拾瓷片几十万件

李恒坤2000年调到内丘县地方志部门参与史志的编纂工作,从此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邢窑被公认为是中国白瓷的起源地,其历史博大精深,但史料的缺失也让邢窑文化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李恒坤投入研究后发现,关于邢窑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他认为身为内丘人有责任将它挖掘出来。

邢窑遗址在内丘县周边分布很广,到处都是散落的瓷片和窑具。为研究邢瓷,李恒坤决定先从捡拾残片开始。从此之后,一有闲暇时间,他就外出捡拾、收集瓷片,有时从他人手里看到喜欢的瓷片,花大价钱也要买下来。李恒坤捡拾瓷片如同着了魔一样,他可以凌晨4点就起床,也能在地上一蹲就是大半天。

101656_660.png

多年来,李恒坤走遍了内丘县20余处邢窑遗址的边边角角,去搜寻那些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碎陶片、碎瓷片。这项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收集工作,在李恒坤眼中却极具科研价值,因为每一块陶瓷碎片都是与穿越千年邢窑技艺的对话。

如今,李恒坤收集到的瓷片和窑具已有几十万件。每件有价值的瓷片和窑具,他都会分门别类标注上年代、釉色、品类,一片片去深入琢磨、仔细研究。李恒坤还常常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撰写成文章,投稿发表。

“可以这么说,每一片瓷片,我都能说上来是在哪里捡到的。看到一片新的瓷片,我也能很快想到,它或许跟我之前捡到的某片是一体的……”

黑色的泥烧出白色的瓷

说起邢白瓷,大家肯定会以为它们都是白色的土烧制而成,可其实并不是这样。参观完二楼“收藏馆”之后,李恒坤在一楼“车间”为记者现场演示邢白瓷制作过程。

从桌子上的原料碗里挖出来陶土,搅拌均匀后,李恒坤开始进行拉坯。“等等,你确定这是烧制白瓷吗?”看到李恒坤手里面捧着那坨“黑不溜秋”的家伙后,记者有点疑惑。“对,这就是邢白瓷的一大神奇之处,黑色的陶土最终烧出来白亮的坯胎……”

2015年,李恒坤自筹资金,创建了李恒坤邢窑修复创新工作室,开始研究邢窑修复烧造技艺。每逢闲暇时,李恒坤就会钻进工作室,陶泥制坯,雕琢修饰,进行烧制、修复实验。为了制作模具,他半路出家爱上了美术,下苦功夫练习雕刻。

李恒坤将原料筛选、釉料配比作为主要试验攻克方向。他研究发现,邢窑盛名于世除了白釉瓷,黄釉、褐釉、绿釉等各种釉色均体现出高超精湛技艺,体现着古代工匠使用高岭土调配的智慧。

“灰色烧出来偏白,红色烧出来偏黄,黄色烧出来偏灰。”选取陶土层的颜色决定陶瓷烧制的釉色。李恒坤在实验中发现,黑色的陶土能烧出白亮的坯胎;黄色原料调和在釉料中,烧出了黑红的酱釉色;褐红的原料加入釉料中烧出黄釉色。试验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后,他也体验到邢窑烧制技艺的神奇和魅力。

李恒坤说,修复烧造瓷器,其实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邢窑烧制修复技艺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不是为了制作几个瓶瓶罐罐的艺术品,而是要复原传承手工技艺,再现釉色纷呈的窑口。”

01713_063.png

邢窑白瓷迎来一个历史机遇

实践出真知,通过24年的潜心研究,李恒坤有了很多心得。他有一大愿望就是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邢窑白瓷,尤其能够体验瓷器烧制过程。

他说,很多人认为,邢窑白瓷烧制是一种神秘的烧制技艺。其实,并不是这样。“邢窑白瓷就是选择内丘当地纯净的铝矾土,配伍黝黑黏瓷土作为制坯原料,将石英、长石粉融合细腻瓷土制成釉浆,而且多为一次烧成。即制出坯体后,修坯结束,趁坯体未干,便施以釉层,入窑焙烧。只不过粗选原料烧出粗白瓷,精选原料烧出细白瓷。”

同时,他认为邢窑是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邢窑不仅陶瓷兼烧,而且釉色极为丰富,不但创烧了白瓷、透影瓷、三彩,而且开创了御用窑厂的先例。邢窑白瓷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束绚烂的花枝。但邢窑白瓷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独白为大。因为内丘丰富多彩的瓷土资源,产生的是釉彩纷呈的陶瓷辉煌。“我认为,研究邢窑,不能只局限唐代,也不能只是说白瓷。”

当然,李恒坤也承认自己的这些观点都是学术方面的“争论”。如今,最让他激动的,则是我市抢抓当前宝贵机遇挖掘传承历史文脉,全力加快邢窑白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

“这么大的力度,这么高的站位,都是之前没有过的。邢窑白瓷的研究、传承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我觉得自己24年来所做的一切更有意义了……”

记者:侯东杰 韩文洲

通讯员:翟丽、王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