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核心提示:邢窑白瓷,璀璨夺目,动人心魄。漫说文物珍品,即便当代仿制品,那晶莹剔透的洁白依然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惊叹。很少有人会否认对邢窑白瓷的喜爱,很多人更是不吝赞美。与之相对的是,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赞美烧制白瓷的窑炉,即便它们最终成就了邢窑白瓷的辉煌,而且同样被精心“呵护”。然而,这些窑炉能够重见天日并完好保存,却经历过一场堪以载入史册的抉择。事实已经证明,这个抉择,是无比的正确。留下的是遗址,留住的是邢窑白瓷的“根”;留下的是冰冷沉默的窑炉,留住的是邢窑白瓷的千年文脉……
窑炉冰冷却令人心潮澎湃
近些年,内丘县城的框架不断拉大,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内丘人来说,县城的中心似乎一直没变。邢窑遗址博物馆就位于内丘县城的中心。本月初,记者再次走进这个国内首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
邢窑遗址博物馆为白色方形建筑,外部饰以银色网状纹,白色代表邢窑白瓷,网状纹饰则象征出土的白瓷碎片。该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邢窑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馆内展示的是2012年经考古发掘出土的邢窑窑炉等重要遗迹。
进入博物馆后,首先看到的是凌空而建的钢架环廊和如星辰般闪亮的灯光。环廊下方,灯光照射的,便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最核心元素——千年窑炉。
有些走进邢窑遗址博物馆的人,看到窑炉的那一刻,可能会有点“失望”。虽然这些窑炉的总体面积很大,也明显看出来有多个窑口。可它们毕竟外形看起来,美感与晶莹剔透的白瓷相距甚远。
然而,当记者仔细凝视这些窑炉时,思绪不由自主穿越千年,眼前浮现出的是一幅幅活泼生动的画面。窑口处一堆堆火焰正熊熊燃烧,窑炉旁一个个工匠正忙碌不停,窑炉内一件件瓷器正在烧制中……
“类银类雪”“大唐瓷都”“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诚然凝聚的是一代代工匠们的智慧、心血,而最终成就它们绝世华美的,同样离不开眼前这一座座普通的窑炉。窑炉冰冷,却令人心潮澎湃。它们和藏品、残片一样,共同见证了邢窑白瓷的辉煌历程,“诉说”着邢窑白瓷的千年文脉……
记者曾多次走进邢窑遗址博物馆,每一次凝视时所浮现的画面,始终是相同的。我也相信,走进博物馆的人,所“看到”的场景都是相同的。
窑炉见证一场文物保护的胜利
邢窑遗址博物馆记录的是邢窑白瓷的千年历史,而这座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足以载入史册。
邢窑遗址的前身,是内丘县曾经的地标性建筑——粮贸大厦。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专家考证,大厦周边正是邢窑遗址一个主要所在地。2011年,内丘县进行旧城改造,粮贸大厦被拆除,拟改建为楼层更高的商贸大厦。然而,经过该县文保部门勘探,大厦地基下发现了非常重要的邢窑文化遗迹。
是续建商贸大厦,还是停工保护文物遗产,一时间成为难点。最终经权衡,内丘县决定把邢窑遗址保留下来,由县里出资6000万元,让开发商另选他址开发,并斥资80万搞好考古发掘。
内丘县这一举措,赢得了一场文物保护的胜利,受到当时的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领导高度评价,省文物局即刻委托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省市县联合考古队挺进内丘。
2012年5月中旬,省文物局、省文研所及市文物管理处以及内丘县联手对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历时半年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发掘的遗址中,有11座窑炉,140多处灰坑,6条灰沟,30多眼水井,还有22座墓葬,出土瓷器以20万计,并发现了隋三彩。其中,有3组窑炉的发现十分重要,一组为隋代窑炉,“品”字形布局,共用一窑前工作坑;一组南北朝至隋代窑炉,为“五连窑”;一组为两座南北相对窑炉,为北朝时期。三组窑炉各具特色,都存有窑门,火膛,窑床和烟囱等。
随后,内丘邢窑遗址发掘项目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窑炉保存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千年窑炉重见天日,可如何保护却成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难题。
2013年,记者现场探访遗址时,时任省文物研究所邢窑窑炉群考古队队长的王会民坦言,遗址若不进行科学保护,那就干脆回填,否则暴露在外很快就会损坏直至完全坍塌。记者清楚记得,王会民说邢窑遗址保护面临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从他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对遗址未来的担忧……
面对难题,内丘县又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之后,为高标准保护邢窑遗址,内丘县决定建设邢窑遗址博物馆。该县邀请国内知名陶瓷专家考察,委托资质部门实地测绘,聘请资质单位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经申报,立项很快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累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2840万元。
发掘现场保护至关重要,为防止烈日暴晒及风霜雨雪侵蚀,新建临时大棚;为防止冬季冻裂变酥毁坏,急购置棉被覆盖。在建设遗址博物馆途中,突遭强降雨袭击,差点毁于一旦。该县调动各方力量抢险,避免了一场遗址被雨水毁坏的危险。为使遗址长久保护展示,又进行了本体保护化学加固和物理加固工程。保护工程的实施,极大保护了遗址周边生态环境,提升了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
2017年,邢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开放……
窑炉让各地游客走进内丘
当天,将记者思绪拉回现实的,是邢窑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员巨雅洁。从走进博物馆开始,巨雅洁就一直不停讲解,如果说记者看到更多的只是“虚拟”画面,她则让每一个窑口、每一口水井,甚至每一块窑土都变得立体而真实。
巨雅洁对邢窑遗址博物馆充满了感情。2017年邢窑遗址博物馆开馆时,巨雅洁通过考试成为一名讲解员。她说,一开始对博物馆和邢窑文化并不了解,讲解只是背讲解词,别人随便问个问题自己都答不上来。后来,通过县文保所专家多次培训,以及对游客的问题针对性“补课”,巨雅洁逐渐了解遗址以及邢窑白瓷文化。
她说,“刚开馆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博物馆内经常爆满,让我感受到了邢窑并不是被大家忘记了,只是没有找到,现在大家都来看,来感受大唐盛世邢窑白瓷的风采。在接待的游客中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老先生,他是外地人,上午到达内丘开始参观博物馆,到了中午闭馆时间老先生还是沉浸其中不舍离开。到了下午开馆后,老先生又来到博物馆进行参观,直到晚上快闭馆了才参观完,还很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说,这个博物馆太好了,很多残片标本都很珍贵……”
近两年,来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多。巨雅洁说,孩子们进来惊叹,说没有见过这样的博物馆。“通过我们的讲解让孩子们能了解到邢窑白瓷文化,我也感到非常开心。”
巨雅洁说,现在的邢窑文化旅游区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研学基地。“下一步,博物馆准备增加更多的数字化设备,同时准备为研学的小朋友们增加更多的体验项目。我相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为喜欢邢窑白瓷来到内丘,走进邢窑遗址博物馆。”
“最近,我市对邢窑白瓷的发展又进行了新的安排部署,这让我非常激动。我要继续备足功课,以后向游客们讲述历史的同时,更多地向大家讲述邢窑白瓷的现在和未来……”
记者:侯东杰 韩文洲
通讯员:翟丽、王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