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文化·非遗

【人文内丘】跳世平

2020-07-01  来源:内丘发布 字体:  打印   

内丘张村李家跳世平是流传在内丘城北部、泜水南岸西张村一带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跳世平其根源是李氏家族效仿皇家敬祖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即立典乐官,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且不用女乐,发命选道童充乐舞生。并召见乐舞生,亲自击磬。后来,还制定了乐舞之规。张村李氏家族三世孙李真(锦衣卫校尉)曾救过明成祖朱棣的命,因为王事殉职,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对李氏宗族大加封赏,并御赐对联一幅:披坚执锐甲胄生虱辅始祖,诘姦刑暴忠尽忘私弼列宗。横批:感恩图报。李氏四世孙李伴哥曾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伴读,所以叫伴哥。朱瞻基做了皇帝后,赐银伴哥回乡兴建家庙,在祭祀祖宗时配以舞乐。李氏家族制定了自己的祭祀祖宗舞乐,即世平调,一来祭祖,二来歌颂太平盛世的,因而取名“跳世平”。因而,剧目唱词中反复出现“太平年”、“年太平”,剧团打有“太平班”的旗帜,由李氏家族会管理。

还有一种传说,张村李氏跳世平是安徽凤阳的一个叫花子流落到张村李家街,因感激李家街的人热情照顾而传教下来的。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就是安徽凤阳人,家庭贫寒,“叫花子”出身。所以,李氏家族的跳世平和明代皇家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历史渊源,有着丰富的孝悌文化内涵,表现的是淳朴的民风民俗。

剧目主要有《锔缸》、《上庙》、《绣汗巾》、《小放牛》、《山坡羊》、《瞧病》《十二月》、《打唠子》、《两头忙》、《五个姐儿》、《打搅》、《祝英台打五更》、《樊梨花打五更》等。各剧目唱腔动作变化众多,内容多以寄托美满生活,祈求五谷丰登,追求爱情幸福等为主。

跳世平表演形式有沿街表演和开场表演两种。不论生、旦、净、末、丑都是由男性来扮演。原是为了敬祖,在家庙中表演,妇女地位低下,不准进家庙拜祭,所以表演者由男性扮演。后来,因为场地所限,演变为在外面演出。

沿街表演一般由11人组成。一人在前,一人随之,4男4女分列两队,最后一人压阵。最前面一人差人打场,吹海螺开道。中间4男身穿大衫,戴帽,手拿纸扇;四女头扎绣球,腰系围裙,手拿彩巾与4男并行。紧跟着是一人身穿马褂,头戴红缨顶帽,手拿云锣敲打作为指挥。最后是丑角表演,丑角头梳后髻,双耳挂辣椒,嘴叼长烟袋,腰掖棒槌。队伍边行走边表演,载歌载舞,边舞边唱,队形像一只展翅凤凰,妙趣横生。

旦角为了展示女人三寸金莲的小脚,需在腿上绑上木制小脚,像踩着高跷一样来表演,举手投足窈窕妩媚。中间换场时还有打搅和打唠子,就是道白。表演者均为男性,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演员表演动作优美大方,腔调婉转动听。唱词中偶有方言或道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点。演出只有一面小云锣用来控制节拍,演唱时需要观众互动,用合唱来呼应,或用“呀呦咿呀呦”来合拍。

跳世平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乡野生活气息。每逢春节、喜庆节日或农闲季节,跳世平队伍自娱自乐,吹吹打打,跳跳唱唱,活跃于村镇乡野,以表达欢庆节日、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作为珍贵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才不至于失传。

内丘张村李家跳世平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属于一种宗族传承的民俗,是借用其根源是效仿皇家敬祖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跳世平演出必须先在祖宗案前,焚香跪拜,然后,再正式演出,这是一种传统的祭祀形式的遗存。

内丘张村李家跳世平为再现历史原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价值。像《两头忙》是著名民歌《茉莉花》的原版,堪称研究这一著名民歌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一直传唱了五百多年。在明末清初时,还可以看出朝代更迭人们的复杂心情。因崇祯帝悬吊煤山,历史传人干脆将剧目中的“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勾引我上了煤山”一段去掉了。戏文末尾竟敢添加“吴蛮子杀仗过来了,好你个吴蛮子,叫你吴蛮子,国家未曾惹你,杀进国家老窝来了,孩子们,上住栅栅,咕噜咕噜一起回咯。”的收场白,一方面说明历史久远,另一方面反映着当时对卖国者嗤之以鼻的普遍心态和社会大背景。吴蛮子就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李氏反清复明的心境如此昭然,并放在敬祖的舞曲中,足以显现历史价值之高,戏文内容弥足珍贵。

2013年,跳世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内容节选自《人文内丘》 作者:韩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