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名胜古迹

吴村墓(飞燕墓)

2020-06-08  来源:融媒体中心 字体:  打印   

内丘县城西南10千米的吴村,村西不远处,平地突兀的一大土台。土台顶上有一深埋土中的青石柱显露,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擀面台,这就是汉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飞燕的墓。张飞燕墓于1982年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年间和清康熙、道光年间《内丘县志》均记载:“张飞燕墓在吴村西,俗称擀面台。”

据吴村老人们回忆,墓前立有四尊石雕神兽。吴村西去不远的十方村亦有两尊类似石雕神兽。20世纪30年代中期,某外国人勾结不肖之徒以每件四百银元盗买,欲从内丘境内官庄车站运走,当地群众闻讯拦截。惜三件国宝已运走,仅截获一件。被运走的三件,有两件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博物馆,一件存于法国巴黎吉米特博物馆(注为中国河南省内丘出土,为误记,应为河北省内丘县出土)。被截获的一件被当地群众深埋于十方村地下。

1952年十方村农民耕地时发现,经河北省文管会批准又就地掩埋保护。后因标志不清,半个世纪无法寻得。1999年十方村迁村,在平整新村址时觅得此宝,后珍藏于鹊山扁鹊庙中作为镇庙之宝。此石雕神兽,为本地青石(石灰岩)所制,体形硕大,重达一吨。残高1.4米,长1.8米,宽0.9米。头似虎又如龙,勇猛剽悍;狮虎身躯,强壮无比;有凤凰般的翼翅,颏下有颔胡长须空垂于胸前,头上有一角(已残)为典型的东汉天禄神兽特征。天禄,古时“禄”与“鹿”同意,古人喜欢以“鹿”比“禄”。因为“禄”标识着禄位和喜庆。至今民间年画里依然用鹿象征着禄。独角“故作神秘”。此兽瞪目张口,躯体健壮,姿态传神。神兽呈大步行走状,威武洒脱,勇猛无比,欲跃欲腾。整体造型以圆折为特点,以运动为主旨,通过圆雕与浮雕刻线的美妙结合,律动的线条美与装饰性的线条美排列有序,体现了一种开放扩张的动感和整体的律动感,表现了力的释放和凝集。

我国东汉后期高超的石雕技艺在这件珍品上充分体现出来。这些东汉后期高超的石雕珍品,为内丘邢白瓷艺术造型及被称为木刻版画活化石的神码艺术均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石雕神兽,当地俗称飞马、四不像,在内丘县共出土五件。内丘县古称中丘,故名中丘神兽。神兽多出自汉唐南北朝时期,为大型陵墓镇墓兽,今河南南阳、江苏南京均有遗存。而在北方内丘一县境内竟有五件(另有一件为拔符神兽)之多,不仅填补河北石刻神兽的空白,也为全国之罕见。中丘神兽对于研究北方古代墓前神兽的分布脉络,造型演变过程,以及古代陵前石刻艺术及丧葬制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飞燕墓曾误传为韩厥墓,这是件很可笑的事。韩厥、飞燕不能混为一谈。韩厥,春秋晋国正卿,一生中多带兵转战各地。没有资料记载韩厥在内丘居住或死后葬于内丘。张飞燕本姓禇名燕,东汉未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与愽陵(今河北蠡县)人张角聚众响应黄巾起义,张为首领。后张死,燕徒为首领,为便于号令,改禇姓为张姓,即为张飞燕,因其矫捷故军内号为“飞燕”。张飞燕后归曹操,官拜平北将军,封安国亭候。张飞燕在中丘黑山(今内丘东青山村一带)筑黑山城长期屯守,其部号为黑山军。吴村距黑山城不远,张飞燕又活动在内丘,死后封侯,墓前有神兽是很自然的事。1970年吴村所在地的冯村公社修筑水渠时,动用该墓封土,将墓室挖开,致使一号墓室及墓道遭受严重破坏。出土石质房屋模型两个,铜质仙鹤一只,五铢钱数十枚,铜车饰及玉衣片、陶片等。这些都证实了此墓为汉代墓,并不是春秋时期的韩厥墓。当年咤诧风云的一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墓地,由小山般的雄伟,现仅存不高的封土和石拱墓道、墓室,无声地述说着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

(作者:韩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