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内丘县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021-08-27      发布机构:政府办      浏览次数:1     字体:[  ]

体裁分类:规范性文件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文号:内政办字[2021]28号      索引号:zfb/170556608429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保障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建设,防治水污染,保护环境,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税[2014]151号)、《河北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县城镇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和标准的制定、调整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污水处理费是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由排水单位和个人缴纳并专项用于本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

第四条 污水处理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县级国库,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第五条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划定排水管网覆盖范围,核定辖区内排水量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

县财政局、发改局、行政审批局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和标准的制定、调整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 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和上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征收缴库

第七条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是县域内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也是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主体。

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缴纳义务人),应当缴纳污水处理费。

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废水并已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依法进行处罚。

单位或个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或处理后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向自然水体的水质标准,且未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的,不缴纳污水处理费;仍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的,应当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

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情形外,污水处理费按缴纳义务人的用水量计征。用水量按下列方式核定:

(一)使用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其用水量以水表显示的量值为准。

(二)使用自备水源的单位和个人已安装计量设备的,其用水量以计量设备显示的量值为准;未安装计量设备或者计量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其用水量按取水设施额定流量每日运转24小时计算。

第十 因大量蒸发、蒸腾造成排水量明显低于用水量,且排水口已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等计量设备的,经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认定并公示后,按缴纳义务人实际排水量计征污水处理费。对产品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仍按其用水量计征污水处理费。

建设施工临时排水、基坑疏干排水已安装排水计量设备的,按计量设备显示的量值计征污水处理费;未安装排水计量设备或者计量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按施工规模定额征收污水处理费。

第十 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由县行政审批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提出意见,报内丘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暂时未达到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应当逐步调整到位。

第十 使用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其污水处理费由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委托公共供水企业在收取水费时一并代征,并在发票中单独列明污水处理费的缴款数额。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当与公共供水企业签订代征污水处理费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公共供水企业代征的污水处理费与其水费收入应当分账核算,并及时足额上缴代征的污水处理费,不得隐瞒、滞留、截留和挪用。

公共供水企业代征的污水处理费,由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征缴入库。

第十 使用自备水源的单位和个人,其污水处理费由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或其委托的单位征收。

第十 污水处理费一般应当按月征收,并全额上缴地方国库。

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时限如实向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申报售水量和代征的污水处理费数额。使用自备水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时限如实向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或其委托的单位申报用水量(排水量)和应缴纳的污水处理费数额。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或其委托的单位应当对申报情况进行审核,确定污水处理费征收数额。收取污水处理费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具体缴库办法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当核实公共供水企业全年实际售水量,在次年3月底前完成对公共供水企业全年应缴污水处理费的汇算清缴工作。

对因用水户欠缴水费、公共供水企业核销坏账损失的水量,经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审核确认后,不计入公共供水企业全年实际应代征污水处理费的水量。

第十 公共供水企业、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委托的单位代征污水处理费,由财政从污水处理费支出预算中支付代征手续费,代征手续费按照污水处理费实际征缴数额的1%-3%

第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及其委托的单位、公共供水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时限要求征收或者代征污水处理费,确保将污水处理费征缴到位。

第十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违反本办法规定,自行改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对象、范围和标准。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者缓征污水处理费。

二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当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依据、征收主体、征收标准、征收程序、法律责任等进行公示。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 污水处理费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以及污水处理费的代征手续费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 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不能保障本县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财政部门应当给予补贴。

第二十缴入国库的污水处理费与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统筹使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提供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的单位支付服务费。

服务费应当覆盖合理服务成本并使服务单位合理收益。

服务费按照合同约定的污水处理量、污泥处理处置量、排水管网维护、再生水量等服务质量和数量予以确定。

第二十 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应当包括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范围和期限、服务数量和质量、服务费支付标准及调整机制、绩效考核、风险分担、信息披露、政府接管、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单位履行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的情况,以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水量的监督检查结果,按期核定服务费。

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服务费。

第二十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单位应当定期公布污水处理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状况等信息。

第二十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单位违反规定擅自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质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相应扣减服务费,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第二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财政局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绩效进行评估,绩效评估结果应当与服务费支付相挂钩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 内丘县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项目可以通过合理确定投资收益水平,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性方式选择符合要求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单位,并采取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多种服务方式。

三十 县财政局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费支出(包括污水处理费安排的支出和财政补贴资金)实行预决算管理。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项目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情况,编制年度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费支出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报经批准后执行。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项目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编制年度决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同级财政决算。

财政局会同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可以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服务费支出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预算控制,保障政府购买服务合同有效执行。

第三十污水处理费的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 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财政部门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擅自减免污水处理费或者改变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对象和标准的;

(二)隐瞒、坐支应当上缴的污水处理费的;

(三)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污水处理费的;

(四)不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将污水处理费缴入国库的;

(五)违反规定扩大污水处理费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 缴纳义务人不缴纳污水处理费的,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由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污水处理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 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污水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 本办法自发布日起施行。《内丘县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内政办字[2015]21号)同时废止。



政策解读链接:https://www.hbnq.gov.cn/content/6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