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实现河北省内政务服务一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并完成中级以上实名认证,即可正常登录本网站。

首页 >  走进内丘 >  文化旅游 >  邢州白瓷

白瓷发源地邢窑

2016-05-07  来源:融媒体中心 字体:  打印   

一、邢窑简介

邢窑位于古邢州内丘境内。因唐代内丘隶邢州管辖,故名。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   、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开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双耳罐、平底盘、弇口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南方以浙江慈溪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内丘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驾齐驱、平分秋色的格局,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鼎盛阶段,衰落于唐末五代时期,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邢窑在我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以后的花瓷、彩瓷出现奠定了基础,是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内丘称为邢瓷的原产地当之无愧。

邢窑是我国白瓷发祥地,中华白瓷之鼻祖。多种文献均有邢瓷之载,被誉为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及李阳河、小马河流域。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方圆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发现窑址28处。


邢窑邢瓷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 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如: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邢瓷类银似雪”;唐代大诗人元稹在《元氏长庆集.饮致神曲酒三十韵》中写到“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这两款称赞邢瓷釉色滋润,质美如玉;唐代李肇在撰写《国史补》时说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一记载反映了唐代邢窑白瓷产量巨大,畅销全国。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记载“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称赞邢瓷的造型规整如月,质地轻薄如烟。

邢窑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首创匣钵烧法,为精美瓷器的烧制成功起到关键作用。邢窑开创的独特制瓷工艺和先进的烧造技术,同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邢窑唐三彩的发现成为我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用高岭土烧制的高硬度白陶俑等随葬专用品的大量生产是邢窑产品多样性的又一特色,它为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内容。

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两代的发展到盛唐时期达到顶峰,内丘也成为盛唐时期当之无愧的瓷都。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从唐末五代时期邢窑逐渐开始衰败,以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邢窑的发现解决了我国陶瓷研究界长期悬而未解的不解之谜,引起了有关专家和众多学者的关注。1988年12月,全世界在河北内丘县召开了邢窑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丘就是文献记载的邢窑,其烧造中心就在当今内丘。1988年,河北省有关人员对内丘邢窑进行考察。河北电视台国际部把邢窑摄录《中国陶瓷》系列片。国家文物局交流中心、山东文物局、广州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及外国陶瓷专家,也专程到邢窑考察。邢窑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仍需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直到今天,邢窑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012年6月9日,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2012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河北主场活动在内丘县蓬山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这是河北省主场活动第一次在县级城市举办。2012年6月21日上午9时许,由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民生关注》栏目组、石家庄市考古爱好者、邢台市文广新局、邢台市考古爱好者、内丘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相约和谐内丘、品读邢窑文化”石家庄、邢台市民共同走进内丘公众考古活动。7月15日至7月1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瓷路》拍摄组来到内丘县,专程拍摄邢窑和邢白瓷。《瓷路》摄制组是曾参与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当紫禁城遇到卢浮宫》等著名专题片的原班人马。该专题片共6集,每集45分钟左右,专题片预计于今年年底在中央一套、中央九套和中央十套进行播放。

二、内丘邢窑遗址分布

邢窑于1984年在内丘发现后,内丘文化馆文物组对内丘境内5个乡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一共发现了古窑遗址28处,窑址分布在李阳河、小马河沿岸及其附近的台地上。特别是从内丘县城至北大冯长约4.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暴露出大量的瓷片和窑具,堆积层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基本上代表了内丘境内窑址风格和特点。

(一)北魏、东魏、北齐时期邢窑遗址的分布:

1、内丘城西关北,具体位置在西关北蜂窝煤厂的西南墙内外。

2、中冯洞,具体位置在中冯洞村的西北,李阳河北支东岸。

3、北双流村,具体位置在北双流村北和东北,靠近李阳河北支的西岸。

4、内丘城西关村西,具体位置在西关村西原石英粉厂的西墙外。

(二)隋----初唐时期邢窑遗址分布:

1、冯唐村村北偏东,小马河南岸。

2、宋村村北偏西,小马河南岸。

3、南程村村南,小马河北岸。

4、河村村西偏北,东西沟北。

5、西丘村村北,李阳河南支南岸。

6、内丘城西南至西北,围着少半个城,这里是邢窑的烧制中心。

7、北双流村村南,李阳河南支北岸。

8、北双流村北,浏阳河北支西岸。

9、中冯洞村北,内丘城至北陵公路路南。

10、中冯洞村西北,李阳河北支北岸。

11、北大冯村东和村北,李阳河北支东岸。

12、南岭村西北,李阳河北支两岸。

13、白家庄村东南。

14、武家庄村东南。

(三)盛唐----晚唐时期邢窑遗址分布:

1、内丘镇张家庄村西北。

2、内丘城西南至西北。

3、西丘村北,李阳河南支南岸。

(四)五代-----宋-----元时期邢窑遗址分布:

1、内丘城西南角,中兴市场处。

2、内丘城西关村南公路北。

3、内丘城西关村东北公路西,今蜂窝煤厂一带。

4、内丘城西北角,今小猪市西南一带,现已夷为平地。

5、北双流村南和东南。

6、东瓷窑沟村西和村南南沟两岸。

三、内丘历次邢窑考古发现与收获

自上世纪50年代初,考古界的前辈们根据唐代文献记载,先后在邢台、沙河、内丘、临城等地,按照地图的村名和与瓷窑有关的瓷窑沟村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些金元时期的瓷片。

1984年在全县文物普查时,我县文物工作者利用一年时间,在县境内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邢窑遗址28处。配合县城基本建设和村落盖房子收集的上万件瓷片标本,20多片带“盈”字款的标本,这一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国内陶瓷界的关注。内丘县人民政府邀请了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为首的7名专家,于1985年12月9日在内丘(就是现在拆迁的服务楼)召开了“河北内丘邢窑鉴定会”,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教授在鉴定会上肯定的说:“内丘是邢白瓷正宗。比如说王麻子的剪刀,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王麻子的剪刀”,还透露出部分专家定调过于太早的事实。证实了与唐代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的正确性。真正的邢窑就在邢州内丘。

1988年7月,经省文物局批准并委托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的“邢窑考古队”,在我县西关北一带进行了考古试掘,首次发现了隋代的透影白瓷200多片,可辨别出器形的有碗、杯、盘,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一项空白。

1996年11月20日,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4月,由省文物研究所主持对原礼堂和影院一带建设步行街的考古发掘,发现窑炉10座,窑炉多为破损,只有两个较为完整,现埋藏在商业步行街之下。本次发掘出土大量各类瓷片标本,装满了整整一卡车运到省里修复整理。大量的“盈”字款和“翰林”款,以及首次发现的“官”字款,从款识上也可以说填补邢窑无“官”字款的历史。虽然步行街的发掘收获颇丰,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只能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考古资料来存档。

2003年步行街文物发掘得到重要启示:必须弄清城区邢窑准确范围。在将近10年当中县文物部门没有停止,一直在默默地配合县城区建设工程,来摸清邢窑的确切范围。在非邢窑的保护区域也发现零星的窑炉和文物遗迹,采集到大量的瓷器标本,证实了整个内丘县城就坐落在邢窑遗址上,县城就是唐代官窑生产白瓷的烧造中心。

2012年4月,原县城服务楼及周边区域建筑被拆迁,计划要建设高层建筑。建筑垃圾被清理完后,我县文物保管所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在施工前进行考古勘探,历时20多天的前期勘探,弄清了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采取探沟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了非常重要的文化遗迹—隋唐时期6座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现已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这次抢救性的清理,发现如此完整的窑炉绝无仅有,这六座窑炉相对集中,形成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马上成立了邢白瓷产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并责成文物部门逐级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此区域发现遗迹的地方,采取回填保护措施,等待国家、省文物局等专业单位正式发掘。同时县政府拿出六千万的资金妥善解决善后工作。做出了对投资商立即停工建设,另选他址的决定,保留了这一地块。为安全考虑对拆迁后的地块打起围墙,架起电灯照明,公安部门安装了摄像头,监控录像设在公安局值班大厅,随时监控此地块安全。文物部门昼夜值班,确保地下文物安全。